南都讯 记者程小妹 实习生伍铠澄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破除“信息茧房”效应是学界与业界关注的重要方向。日前,来自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广轻”)的作品《作“茧”自缚,破“茧”成蝶——互联网环境下信息茧房效应成因分析》,调查与分析人们对信息茧房现象的感知情况,为信息受众探求信息破茧途径。
独特的角度与严谨的调查也让这一作品斩获了第十七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特等奖,从800多件终审作品中脱颖而出。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调研团队
(资料图)
成果:以地铁线路为样本框
验证信息茧房感知度
信息茧房效应是指信息传播中受众只注意自己选择的和使自己愉悦的领域,长期沉浸在这种同质化的信息或群体之中,久而久之,就会将自身像蚕茧一般桎梏于“茧房”中。
当下在各大社交平台,利用算法推荐,实现个性化精准推送已成为“标配”,但在信息茧房效应的影响下,虽然置身海量信息,但“千人千面”早已变成“单人单面”。
那么受众对信息茧房的感知度如何呢?广轻财贸学院团队在广州市以19条地铁线路作为样本框,每条线路随机选择4至6个地铁口及其周边广场展开了问卷调查并收集数据。
在问卷和大数据调查的基础上,使用了结构方程模型和随机森林模型进行数据研究,并通过量表设计与验证,进行统计变量分析、信度分析与数据拟合程度检验,基于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信息茧房形成机制。
这一成果也证明了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对选择性记忆,信息过滤、个性化推送对信息窄化,选择性记忆、信息窄化对信息茧房均有正向的影响。
该成果亦提出了信息“破茧”的建议:加强对信息的辨识,提升个人的信息素养;优化算法,建立算法价值观,在信息分配时坚持以人为本,实事求是的价值导向;倡导社交媒体信息生产者提供异质信息,增加不同群体之间的信息往来;建议平台丰富信息资源,在推送信息时增加异质信息源,争取多角度还原事实真相;鼓励人们多接触不同群体,走出同质化群体,从不同的视角看世界;希望政府适度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和鼓励政策,加强对智能媒介的监管力度。
实践:调研、访谈、邀请专家指导
仔细研读意见
在斩获“挑战杯”赛事特等奖之前,该作品通过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平台,受到了来自全国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62所院校师生的关注,并获得了该大赛的一等奖。
荣誉背后,是团队的潜心积累。据该作品指导老师张禾介绍,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对学生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的要求是远高于课内的,这就要求教师除了要指导学生加强理论学习,拓展知识面、提升技术操作能力外,还要进一步细化到查阅文献、学习新的数据分析方法和软件操作技巧。“我们组织了文献阅读打卡群,要求每天阅读2篇相关核心论文并且撰写500字的心得;利用课余时间加课,为学生补充了结构方程模型及其在AMOS24.0上进行实操。”张禾回忆道。
“在专家们的严格把关下,我们被‘拷问’得很惨,但我们没有气馁。”
团队成员、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专业学生蔡美恩表示,得知进入终审决赛后,团队竭尽全力,仔细研读专家意见,反复修改调查报告、答辩PPT,反复模拟答辩、质询、问答等环节,在字斟句酌的过程中,将作品以最完美的状态呈现出来。
团队成员们一致认为大数据时代催化了茧房效应的“野蛮生长”,它既广泛存在,发展极快,又鲜为人知,难以自觉,且影响巨大。从个体到群体及社会,都在不知不觉中受到茧房效应极大的影响。研究茧房问题,探索破茧之道,对社会治理、企业运营到个人网上冲浪都有合理建议和积极意义。“这是我们觉得本篇作品最大的亮点。”
此外,为了让团队全身心地投入学术调研中,广轻亦从项目一开始就面向指导教师和学生组织了多次线上线下培训,进行专项指导提升团队成员知识储备,学校多次邀请专家对作品进行指导和点评,为团队创造机会去头部企业调研,面对行业专家访谈。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调研团队
喜讯:广轻16件作品全部获奖
第十七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于5月27日至28日在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南校园)举行。
自今年3月份启动以来共有156所高校、2029件作品参赛,“省一校一院”三级覆盖,参赛人数超17万人,参赛作品和人数再创历史新高,最终全省135所高校的808件作品在终审决赛中同台竞技。
除了“信息茧房”这一作品斩获特等奖外,广轻推荐参赛的16件作品亦全部获奖。总计荣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2项,连续六届捧得“优胜杯”。
据广轻介绍,自本届“挑战杯”赛事筹备工作启动以来,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各相关单位大力支持,各二级学院积极组织 师生踊跃参与,校团委先后组织开展了校赛和省赛校级遴选赛,累计近600个项目参赛,参赛学生达3700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