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吴睿鸫
7月2日,王同学报警称自己的高考志愿被篡改,且已经过了网报志愿的截止日期。受案后,荆州市公安局沙市区分局西区派出所立即展开工作,锁定违法行为人并积极劝投。7月3日下午,违法行为人项某自首。据悉,项某因与王同学关系不好,在学校拍下王同学的准考证号,使用电脑登录高考招生平台多次试密码,成功登录该同学的账号后,非法篡改其高考志愿。(7月5日《新京报》)
高考志愿作为高校录取的重要依据,直接关系着一个考生的前途命运,恶意篡改他人志愿的行为,将导致考生无法被心目中理想的高校录取。值得庆幸的是,目前,公安机关已依法给予项某行政拘留五日的行政处罚,湖北省招办将让受害人重新填报志愿。
近年来,全国多地屡屡发生考生高考志愿被篡改事件,每当此类问题出现后,都会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成为焦点话题。其中,既有同学因关系不融洽而篡改,也有个别教师为谋利益而篡改;此外,还有社会人员利用黑客技术,恣意破解志愿填报系统。
篡改高考志愿之所以屡屡发生,究其根源,一则,惩治偏软。尤其是涉及对象是学生时,若没有产生具体伤害后果,大都会“高举轻放”,以行政处罚为主;二则,志愿填报系统存在“管涌”;三则,考生防范意识不强。正是由于这些因素的存在,无形中纵容了相关的违规违法犯罪,从而导致篡改高考志愿事件犹如“打不死的小强”,屡见不鲜。
防范“被志愿”须多管齐下,一方面,加大惩治力度。篡改他人志愿信息,相当于窃取、侵犯受害者的受教育权。按照刑法相关条款规定,篡改他人志愿信息,要以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来追究责任。今后,一旦再发生篡改他人志愿信息案件时,司法机关要严格按照既有法律,对违法犯罪分子进行严惩不贷,不仅能还受害者一个公平正义,更为重要的是,也能有力震慑违法犯罪分子。
同时,考试志愿填报系统,要实现升级换代,堵死漏洞。就目前的志愿填报系统来而言,单一的密码验证过于简单,已不适宜,可借助人脸识别、实名验证、指纹识别、信息绑定等多重验证技术手段,实现志愿报考系统无懈可击,从而让恶意篡者无计可施。
当然,作为考生,在填报志愿时,也要多个心眼,务必增强个人信息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妥善保管好个人的登录密码,以防被不法分子所利用,并要警惕“熟人”作案,力避主动将自己的密码轻易透露给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