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风水 >
【天天时快讯】知章之情满“浙”里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3-01-19 10:11:14

位于贺知章故里的湘湖。

贺知章故里——位于杭州市萧山区蜀山街道的知章村。


(相关资料图)

乡愁是什么?

1200多年前,一位耄耋老人辞去官职、辞别百官,穿过黄河与长江,回到他魂牵梦萦的故乡。此时距他离开家乡已逾50年,故乡的一切令他感到熟悉又陌生。这位老人就是盛唐文坛泰斗贺知章。一首脍炙人口的《回乡偶书》记下他的乡愁,也在中华诗词里留下了游子归乡的别样篇章。

贺知章出生于越州永兴县,也就是现在的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贺知章离乡时,写下“故乡杳无际,明发怀朋从”。那天他起了个大早,从家里出发到西陵渡。当时的西陵渡,即今钱江三桥(西兴大桥)所在地,五代时,西陵改为西兴。

渡口因为夜里涨潮,到了早晨就云雾缭绕,回头望去,家乡已隐没在云雾中。此时的贺知章并没有想到,《晓发》中那淡淡的乡愁,将在他离开家乡后的50年里不断积聚回响,成为他一生牵肠挂肚的回忆。

半个世纪后,86岁高龄的贺知章回到故乡,写下《回乡偶书》。初唐诗人宋之问曾说,“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种近乡情怯的游子情一直被文人反复书写。但贺知章写的却是“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在长安时,无论如何功成名就、交友唱和,终究是漂泊在外的“长安客”。他以为回到故乡,自己就是主人了,没想到孩子们会问他,这位客人你是从哪儿来的?孩子的天真话语在贺知章心里几近残酷,眼前这个老者,分明还操着一口乡音,可在孩子们看来,这位平生未见的来客想必不是本地人了。当年的孩童断不会想到这句话会有这么大的穿透力,直到今天,我们透过这首诗仍能感受到游子归乡的复杂心情:乡愁可以是久别故乡的思念,也可以是重返故乡的惶恐。

除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在《回乡偶书》其二中还写道:“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镜湖即现在的绍兴鉴湖,浙东唐诗之路的精华地。贺知章对镜湖的喜爱与依恋,在他留下的为数不多的诗歌中都可以反映出来。白发苍苍的游子回归故里,即便物是人非,至少还有亘古不变的鉴湖水,与他共叙旧情。

贺知章自号“四明狂客”,为人处世颇有古之狂者肆意敢为之态。杜甫在《饮中八仙歌》说:“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史料记载,贺知章性格狂放豁达,有时喝得酩酊大醉后,看到店家白净平整的墙壁,兴致所及就挥毫泼墨。长安城内卖酒的店家便私下里刷好了白墙,等着这位大文豪上门“赐字”。贺知章84岁时在长安紫极宫遇到李白,读了李白的新作《蜀道难》,惊叹其“谪仙人矣”,随后拉着李白一醉方休。酒酣耳热之时,发现自己没带余钱,竟将佩戴的代表官员身份的金龟交与酒保作为酒资。从此,“金龟换酒”被后人引作倾心结交的典故。

后人称贺知章为“狂客”,可就是这样一位“狂客”,晚年时辞去了工部侍郎兼秘书监一职,告老还乡回到了浙东。唐玄宗感慨“岂不惜贤达”再三挽留,还命太子李亨率百官饯行。在当时,对一位86岁高龄的老人来说,1400多公里的归乡路是极其艰难而漫长的,但贺知章还是回来了,褪去了狂者的外衣,回到了生他养他的地方。

贺知章携一生传奇全身而退,终老故里。他离开长安后几年,李白经过一番长途跋涉来浙东寻故人,却得知贺知章早已驾鹤西去,悲痛不已。他接连写了两首《对酒忆贺监》,在“稽山无贺老,却棹酒船回”的字里行间尽抒怅然心情。后来,晚唐诗人温庭筠游浙东至萧山,写下“越溪渔客贺知章”“蛤蜊菰菜梦横塘”的诗句。到了宋代,苏东坡笔下的“狂客思归便归去,更求敕赐枉天真”,还有陆游的“分得镜湖才一曲,吃亏堪笑贺知章”,都难掩对贺知章的羡慕。

《回乡偶书》中的感悟,关乎最美的故乡。贺知章对家乡的情感,倾注在家乡风物之中,诉诸笔端,成为“诗画江南、活力浙江”的最好诠注。

今人与贺知章的初识,大都是从童年时期开始的,贺知章的《咏柳》《回乡偶书》被编进了新课标小学语文课本。如今,贺知章的故乡有《咏柳》传唱:“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有《采莲曲》吟诵:“莫言春度芳菲尽,别有中流采芰荷。”

令贺知章难忘的,还有故乡舌尖上的滋味。“钑镂银盘盛蛤蜊,镜湖莼菜乱如丝。”蛤蜊在贺知章的家乡是随便就能吃到的食物,在长安却物以稀为贵,人们拿着精美的银盘去盛装;莼菜在贺知章的家乡是野菜,但在长安也被规规矩矩地摆盘用以宴请。贺知章轻松诙谐的自嘲口吻,反而使浙东的蛤蜊、莼菜名声大噪。至今,蛤蜊、莼菜仍是全国游客来浙东时必尝的美味佳肴。

贺知章没有忘记故乡,故乡也没有忘记贺知章。在贺知章的出生地,杭州市萧山区蜀山街道,尚存“思家桥”遗迹以及后人重新修建的“箩婆桥”。相传,贺知章在人生最后的日子里履行了年少时与母亲的约定,为了让村里人过河不再渡船相济,他在故乡横担河上修建了一座“横担桥”,此后又在故乡贺家园修建了“仪方桥”。乡人感恩贺知章的功德,将这二座桥改名为“箩婆桥”“思家桥”。其中“思家桥”在明嘉靖年间重建了一次,至今还留有一座东西向的单孔梁式石板桥,中铺3块条形石板,两边为八字形石阶,各有十余级,桥墩上可见“贺学士创始族长相继懿修”石刻。

绍兴宛委山南坡的飞来石上,存有《龙瑞宫记》摩崖刻石一方。《龙瑞宫记》是贺知章应乡亲相邀题写的龙瑞宫历史沿革,并刻于石壁之上。我们登临宛委山南坡,可见一块苔渍斑斑的摩崖刻石隐于山林之中,上面的字疏密匀称,端庄中寓俊秀,雄浑间透姿媚,历经岁月缱绻依稀可辨知章二字。

这些年,家乡人为纪念贺知章,在杭州市萧山区修建了贺知章学校、知章公园、季真亭;在宁波市月湖风景区重修了贺知章读书旧地贺秘监祠;在绍兴市柯桥区三佳村修建了贺知章广场,村中还保留着贺知章荣归故里时唐玄宗赐予的镜湖一角,成为现代人的休闲康养之地……贺知章就像一个火把照亮了“浙”里,他的“乡愁”藏于思家桥的缝隙之中、镜湖水的旧时波里、江浙一带的风土人文之中,在莘莘学子的琅琅书声中世代相传。(刘臻/文 方圆/摄)